遞延所得稅是什么意思(遞延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的差別)
所得稅標準引入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新會計方法,涉及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的會計,與原納稅影響會計法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企業所得稅一般會計原理
所得稅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的,企業應當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進行所得稅核算,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一是確定當期所得稅。
二是確定遞延所得稅。
第一步是計算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第二步,計算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暫時差異;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識別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臨時差異,應納稅或可抵扣的臨時差異;
第四步是將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余額乘以預期適用稅率(預期暫時差異轉回期間適用稅率);
第五步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余額的變化為損益、權益或商譽調整。
第三,確定所得稅費用。企業計算確定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后,兩者之和(或差額)為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二、二。企業所得稅核算
【例】abc公司2007年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適用所得稅稅率為25%.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初始余額。與所得稅有關的情況如下:(1)設備原價200萬元,累計折舊50萬元,按稅收計算法規已確認的稅收折舊為80萬元。(2)存貨賬面余額為200萬元,存貨價格下跌準備為50萬元。(3)期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為500萬元,公允價值為700萬元。稅法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市場價格變化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4)預計訴訟準備為20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在實際支付時扣除相關損失。abc公司收到的與資產有關的政府補貼為500萬元,政府補貼免稅,資產折舊不以后期間稅前扣除,abc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貼,公司將政府補貼確認為遞延收益。
分析步是確定2007年當期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1000-30 50-200 200-500=520(萬元)
應交所得稅=520*25%=130(萬元)
第二步是確定2007年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暫時性差異的計算如表1所示。
遞延所得稅資產=2500000*25%=625000(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2300000*25%=575000(元)
遞延所得稅費用=575000-625000=-50000(元)
第三步是確定2007年的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1300000-50000=1250000(元)
賬務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125萬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款:應交稅-應交所得稅 1.3萬萬
遞延所得稅負債 575萬
三、簡單原理及實際應用說明
為了避免判斷暫時性差異性質的困難,可以簡化處理。只需根據賬面價值和稅務基礎的大小進行比較,判斷應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不需要判斷暫時性差異的類型或總結差異,可以直接逐項計算差異,并在會計處理中反映計算結論。例子問題,使用簡單的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
第一步。確定2007年當期所得稅。與上同相比,計算調整方法為130萬元。
第二步是確定2007年遞延所得稅。具體見表2。
借:所得稅費用 125萬
遞延所得稅資產[500000 2000000*25%] 625000
貸款:應交稅-應交所得稅 1.3萬萬
遞延所得稅負債[300000 2000000*25%] 5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