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納稅所得額是什么意思(應納稅所得額怎么算呢)
應納稅所得額是稅法的常用術語,是計算所得稅的基礎。一般來說,應納稅所得額是應納稅所得額和稅率的乘積。
納稅
一、應納稅所得額是多少?
應納稅所得額是納稅人在一定期限內取得的所有應納稅所得額減去納稅期間依法允許的各種費用后的余額。
1.不同的所得稅有不同的應納稅所得額。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所得稅包括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具體如下:
(一)企業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個納稅年度的總收入,扣除前一年度的非稅收收入、免稅收入、扣除和允許彌補的余額。
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前一年虧損
企業所得稅
(2)個人所得稅
居民個人應納稅所得額為每納稅年度收入扣除費用6萬元起征點、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等扣除后的余額。
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收入額-起征點6萬元-專項扣除-特別附加扣除-其他扣除
2.應納稅所得額不是要繳納的稅款,而是計算稅款的依據。
所得稅公式為: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二、案例分析
小王是一家國有企業的技術工人,2021年12月工資2萬元,五險一金等專項扣除4500元,享受專項附加扣除3000元,無其他減免收入和減免稅額。
(一)應納稅所得額
12月應納稅所得額=20000-5000(起征點)-4500-3000=7500元
(二)應納所得稅
根據綜合收入適用的3%至45%的超額累進稅率,12月份應納所得稅=7500*10%-210=5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