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費用為負值的原因(所得稅為負數)
一年一度的企業所得稅最終結算已經開始。一些納稅人發現,最終結算后,企業所得稅費用為負,這是怎么回事?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繳納的所得稅,一般不等于當期應繳所得稅,而是當期所得稅與遞延所得稅之和,即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可能因臨時差異而出現負。
一般來說,企業所得稅是正數
舉例來說,a企業適用稅率25%,2020年稅前利潤1000萬元,成本1000萬元,期末公允價值1500萬元,時差500萬元;此外,a企業確認了一筆預計負債300萬元,為未決訴訟費,已經列支在管理費用中;發生稅款滯納金、罰款50萬元,已經預繳企業所得稅100萬元。
在實踐中,最終結算相對復雜,一般按以下步驟計算:首先確定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然后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最終余額,最后計算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根據上述步驟,不考慮其他因素,a2020年企業匯算清繳后,所得稅費用計算如下:
確定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根據會計準則,交易性金融資產期末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a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為150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為500萬元,a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a企業確認預計負債300萬元,根據會計準則,預計負債賬面價值30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實際發生時允許稅前扣除與確認負債相關的費用,預計負債計稅基礎為0元,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差額為300萬元,債務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a企業發生稅款滯納金,罰款5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不允許稅前扣除,這是永久性差異。
據此計算,a企業應納稅所得額=1000 300 50-500=850(萬元)=850×25% =212.50(萬元)=212.5-100=112.50(萬元)。
計算遞延所得稅費用: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500×25%=125(萬元)=300×25%=75(萬元)=(125-0)-(75-0)=50(萬元)。
計算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112.50 50=162.50(萬元)。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所得稅費用由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組成,一般所得稅費用為正數。
特殊情況下,所得稅費用形成負數
假設a2021年企業稅前會計總利潤300萬元,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1000萬元,期初公允價值1500萬元,期末公允價值1500萬元,公允價值無變化;新購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300萬元,期末公允價值2300萬元,時差700萬元。a去年,該公司確認了300萬元的預期負債。未決訴訟實際發生在2021年,并取得了符合稅法規定的賬單。企業獲得政府補貼600萬元,計入當期損益,符合稅法非稅收收入規定,未發生相應的非稅收成本。企業在最終結算前已預繳企業所得稅130萬元?;诖?,a如何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
與上述案例相同,a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為3萬-2300=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a2020年,企業確認一筆預期負債計入損益300萬元,2021年實際發生并沖減預期負債,預期負債賬面價值為0;根據稅法規定,實際發生時允許稅前扣除與確認負債相關的費用。預期負債的計稅基礎為0,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無差額。因此,2021年應轉回上一年度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75萬元。企業發生政府補貼,計入當期損益,符合稅法不征稅收入規定的,可以按照稅法規定減稅,這是永久性差異。
據此計算,a企業應納稅所得額=300 700-300-600=應納稅額100(萬元)=100×25%=25(萬元)今年應補退應納稅額=25-130=-105(萬元)=700×25%=175(萬元)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300×25%=75(萬元)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500×25%=125(萬元)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500×25%=125(萬元)=100×25%=25(萬元)遞延所得稅=(125-125)-(175-75)=-所得稅費用 =25 (-100)=-75(萬元)。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企業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金額為正數時,由于遞延所得稅的影響,所得稅費用可能在企業財務報表中出現負數。這是因為當所得稅費用實際反映在企業財務報表中時,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會計處理與遵循收付實現制原則的稅務處理相結合,在特定條件下會產生時間差異。在實踐中,當會計與稅收之間存在時間差異時,應按會計口徑計算所得稅費用,并按稅收口徑計算應繳所得稅。兩者之間的差異反映在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主題上。如果貸款人出現遞延所得稅,會計所得稅費用大于應納稅費用,可以延遲納稅,形成未來支付的所得稅;借款人相反,會計所得稅費用小于應納稅費用,提前納稅,形成未來可抵消的所得稅。
企業需要注意的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前提是未來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如果未來沒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則不應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在實踐中需要注意這一點,以防止所得稅收入的虛假增加。
在實踐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的會計利潤為負,此時企業的所得稅費用也為正負。原因是所得稅費用由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組成,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和確定所得稅費用的正負。
舉例來說,b2020年稅前利潤為25%(非小微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1000萬元,期末公允價值700萬元,時差300萬元。如果沒有其他稅收調整,所得稅費用:
據此計算,b企業應納稅所得額=-100 300=200(萬元)=200×25% =50(萬元)=50(萬元)。
計算遞延所得稅費用: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300×25%=75(萬元);
計算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50-75=-25(萬元)。
假設其他條件保持不變,2020年b此外,企業還發生了50萬元的業務招待費(假設企業營業收入超過50萬元)、滯納金、罰款200萬元、預繳企業所得稅0萬元。
那么,b企業應納稅所得額=-100 300 20 200=420(萬元)=420×25% =105(萬元)=105(萬元)。
計算遞延所得稅費用: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300×25%=75(萬元);
計算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105-75=30(萬元)。